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Tadao Umesao)提出。他在《信息产业论》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他认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之后信息化的概念广泛传播于全世界。AG旗舰厅在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广泛使用“信息化”一词。1997年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全国信息化的工作会议上,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后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战略,并于2008年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什么叫智能化、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并且降低成本,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从企业角度来说,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线下的业务流程搬到线上,让员工清楚的了解到业务状况、流程进展等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我们所熟知ERP系统、OA办公系统等,即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化的概念起源于欧美。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宣布以“比特”为存在物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是指使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将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信息都变成数字信号。
“Digitization是从模拟形式转变为数字形式的过程,也称为数字使能。Digitization采用模拟过程并将其更改为数字形式,而不会对过程本身进行任何不同种类的更改。”
“Digitalization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创造收入和价值的新机会,它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
实际上,尼葛洛庞蒂口中的“数字化”以及Gartner定义的Digitization是狭义的数字化,而Digitalization对应的才是我们常说的广义上的数字化。
数字化至今也没有官方定义,我们暂且不用纠结英文翻译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数字化的内涵。数字化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等,实现研发、生产、运营、管理、营销和服务全方位的数字化,推动业务模式重构、管理模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数字化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业务转化为数据,并以数据驱动业务的发展。数字化是企业由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是企业由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迁移。
从以上的定义中,其实还是很难明确的分辨出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我们不用沉迷于分辨各种名词、术语,而是从本质内涵来深入解读它们的差异。
IT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硬件以“IOE”为代表,即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以及EMC的存储设备。软件包括ERP系统、财务系统、OA办公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DT技术也就是数字技术,以5G、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为代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化阶段,可以明确区分出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而数字化阶段,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甚至是智能化技术已经融合在一起,很难区分清楚。
信息化考虑的是内部资源的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封闭的技术体系。而数字化要实现与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集成,因此构建的是开放的技术体系。
信息化是以业务流程化、标准化为前提的,用信息技术将线下的业务流程搬到线上,交给信息系统来管理,以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运营效率。信息化让企业内部人员清楚的了解业务进展的状态,从而为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撑。
信息化时代业务在物理世界开展,信息系统提供支撑。企业有什么业务就建设什么信息系统。例如我们熟知的OA办公系统、ERP资源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MIS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不改变业务本身,还是按照线下的流程去走,只是加快了信息传递、流通的速度,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数字化时代让内外所有资源和全业务流程,都与技术产生真正的交互,并对内外数据的交互做分析和处理,进而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数字化是要实现业务在数字世界开展,实现业务的数字化,使得企业能在一个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发展出新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数字化会通过数字技术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包括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决策模式等。这是数字化与信息化最本质的区别。
以出租车业务为例,传统的业务流程是乘客在路边招手、出租车司机看到后就过去停靠,路线通常由司机选择,这是在物理世界里开展业务。出租车背后有司机管理系统、车辆调控系统等,这是信息化。而数字化的网约车将传统的出租车揽客过程搬到了数字化平台上,业务在数字世界展开:乘客在App上约车、选择目的地,司机依附于网约车平台,发布自己的行驶轨迹,通过系统算法匹配到合适的乘客,抢单揽客,接到乘客之后系统会自动规划好路线、抵达时间和费用。与传统出租车司机开着车到处寻找乘客不同,这种业务模式只能在网约车平台(数字化空间)开展,这就是数字化。
信息化是针对局部业务进行优化,是局部性、项目导向的,主要在单个或多个部门内部应用,很少有跨部门的融合,更少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集成。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系统之间是相互割裂的、独立的,形成了信息孤岛。比如查询相关数据,则需要登录企业的不同系统,销售是一套系统、库存是一套系统、客户数据是一套系统,数据查询要花费很多时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没有交互功能,每个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
数字化则强调整合所有业务流程、覆盖全域系统,需要全方位的设计蓝图和路线图。将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打通,破除部门墙、组织墙,跨部门甚至是跨上下游的系统互通互联、数据融合,打通整个价值链甚至是生态圈。所以,我们之前说数字化转型中会遇到数据共享问题、需要设计跨部门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这一现象在信息化建设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数字化带来的数据治理新挑战。
例如,在美的数字化1.0阶段,最高管理层经过对集团自身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大规模IT系统加起来有100余套,系统、流程、数据都是分散的,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无法拉通,流程不一致,无法实现集团统一管理。于是,美的提出了“632”战略,目的是实现“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打通6大运营平台(ERP、SRM、MES、APS、PLM、CRM),3大管理平台(BI、FMS、HRMS)以及2大技术平台(MIP、MDP),实现一个流程、一个数据、一个系统。“632”项目实施之后,所有的流程和系统都被重构、分散在企业的数据都被汇总、统一整理,为美的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信息化面对的是规模化、确定性的需求,以企业内部需求为主。数字化面对的是个性化、不确定性的需求,以用户需求为主。
信息化的核心目的是降本增效、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本质上是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信息化不改变业务本身,只能让业务运作的更好、更快,不能决定业务的成败。数字化的核心目的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经营模式,增强用户体验,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
例如,ofo共享单车从用户短距离出行的痛点入手,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从“卖单车”到“单车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转变,其核心业务实现了数字化。三一重工从卖挖掘机到提供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应用数字技术实现了从制造产品到提供数字化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变,解决了施工设备故障不能及时修复的痛点。
首先,从数据的产生来看。信息化是将现实中、物理世界存在的事物通过电子终端呈现,便于信息的传播与沟通。这个过程中数据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信息的录入。数字化的数据源头很多并非是人工采集的,而是自动化采集。最主要的数据采集工具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采集、呈现、分析同时完成,也因此产生了大数据。数字化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比如在无人零售商店的整个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看似什么都不需要做,但后台技术会自动识别、自动跟踪行走轨迹、自动识别商品、自动完成结算、自动完成支付。整个购物活动是经过机器芯片处理直接变成“01”二进制数字信息的。
其次,从数据的地位来看。对于信息化来说,业务流程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工具,而数据只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在数字化中,数据是核心资产、是主体,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流程只是附属。
最后,从数据的价值来看。以往的信息化也会产生很多数据,但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里,没有整合数据、没有统一数据标准,数据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成为了“冷数据、死数据”。而数字化是真正把数据看成一种重要的资产、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不仅提升经营、生产和管理效率,更能给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数据的利用价值被极大提高。
信息化从构建之初,所体现的思想就是一种管理思维。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套管理工具能够把企业进销存的各个环节、各个业务流程的所有动作都能管起来。信息化管理目标就是管好、管严格。这种建立在管理思维下设计的信息系统导致的结果是用户效率非常低,很多的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用户这一重要的经营要素并没有被纳入信息系统的管理中。
而数字化是要增强用户体验,提升与用户的交互效率,满足用户需求,是一种典型的用户导向思维。以C2M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为例。在过去,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只能买什么,整个生产流程是由供给端发起并主导的。
生产管理系统也只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生产运营效率,并没有把用户考虑进去。消费者也很难将自己的真实需求传递给制造商,两者之间存在割裂。而在C2M模式下,制造商直接面对用户,从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推动企业生产线、供应链、内部管理制度乃至整个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革,对生产端带来深层次的改造。例如,酷特智能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由订单驱动生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通过全流程的数据驱动,大规模生产出个性化产品,真正实现了一人一板、一衣一款、一件一流,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C2M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与用户真正的连接,了解用户需求,并通过数字化赋能的供应链来实现用户需求,体现的就是用户导向思维。
对于以上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官方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数字化是一个较为泛化的概念,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具体到某些垂直行业、细分领域、运营环节等,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数字化的理念实现创新突破或动能转换的过程,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房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营销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等。数字化转型更多用于传统行业,通常是从一种传统形态转变为新的形态。而数字化原生企业叫数字化升级更为合适,它们天生具有数字化的基因和优势,但也未必完全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化并不是对企业以往的信息化推倒重来,而是在整合优化以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和运营水平,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化和数字化绝对不是割裂的、对立的,而是联系的、促进的。没有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化是无本之木,就像大楼缺少了地基、大树缺少了树根。
过去20、30年的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流程的数字化,为企业全面的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化转型绝不是简单的IT系统的引入或重建,或是技术的迭代升级,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的、长期的艰难过程,涉及到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技术、组织、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是触及到企业核心业务、以创新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是更为彻底的、系统性、颠覆性的组织变革。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认识,由于思维惯性,不免对刚兴起的数字化产生误解。但数字化不等于信息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覆盖范围、连接程度、需求和目的、数据价值和思维导向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企业必须先明确这一点,才能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仍让IT团队牵头,以信息化的方法来推进数字化转型,甚至将信息化战略规划简单地改名为数字化战略规划,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很难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信息化。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信息化到数字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企业信息化都没做好,就冒然进行数字化,想必也是很难成功的。信息化时代形成了丰富的原理和方法论,如IT战略规划、IT治理等,数字化都可以吸收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