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葡萄城的活字格企业级低代码开发平台入选《中国低代码开发平台技术评估,2024》技术代表厂商,并在可视化开发、集成能力、开放性和兼容性以及生态能力维度获得五星评价。这一荣誉见证了葡萄城在低代码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低代码的发展形势、技术趋势、行业洞见等话题,葡萄城特别邀请IDC国际数据高级分析师王彦翔先生进行了一场线上交流。通过与业界权威机构的思想碰撞,深入解读了低代码的行业趋势、发展前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AIGC+低代码当前的实践情况。
为进一步探讨低代码的发展形势、技术趋势、行业洞见等线日,葡萄城开展了一场线上活动——低代码企业应用价值交流会,特别邀请到国际数据公司(IDC)高级分析师王彦翔、葡萄城软件解决方案专家尹映辉、中国信通院低代码/无代码推进中心技术专家&葡萄城软件低代码产业研究总监宁伟、山西润景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部经理张健、浙江银龙机车部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明坤、唐山共兴电子有限公司系统运维主管陈旭六位嘉宾共同探讨低代码企业应用价值。通过与业界权威机构的思想碰撞,深入解读了低代码的行业趋势、发展前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AIGC+低代码当前的实践情况。
以下是本次活动中,国际数据公司(IDC)高级分析师王彦翔与葡萄城软件解决方案专家尹映辉对话的部分精彩内容整理。
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在 2023 年和 2024 年,IDC 分别发布了《IDC MarketScape: 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 2023 年厂商评估》和《中国低代码开发平台技术评估,2024》,今天想借这个机会跟您探讨一下,目前低代码市场的现状如何?
首先,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数字化进程中,企业业务数字化需求与 IT 供给之间的矛盾显著。因此,我们(IDC)观察到低代码平台正得到广泛采用。根据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低代码与零代码市场规模约为 34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31%。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06.3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2.3%。这一增长速度在整个软件市场中属于较高水平。
其次,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大多数用户已经对低代码有了基本认识。考虑到现在的经济形势,用户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这使低代码成为一个理想选择。
最近,我们(IDC)进行了一项调查,针对企业的开发方式和工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6%的用户认为提高开发团队绩效或提高生产力的最佳途径是使用低代码或零代码工具;而约 41%的用户认为,在未来 21 个月,低代码领域可能是最值得投资的开发技术之一。相较于以往,厂商与用户沟通低代码时无需反复宣传和引导,因为现在用户更愿意主动了解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概念和能力,并积极推动相关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最后,从低代码的市场来看,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最开始,大部分软件公司将低代码定位为用于开发简单、轻量级或试点性质应用的工具。然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低代码开发更广泛、更重要、更核心的应用,这给低代码产品的能力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业务开发者希望通过低代码提高开发生产力,这对平台的易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专业开发者希望利用低代码更快地构建应用,以弥补IT供给能力的缺口。这就需要低代码平台在适应企业现有开发体系和流程、灵活性、自定义等方面提供更高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低代码开发平台的产品定位和能力出现了分化。一些厂商通过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和产品需求;而另一些则专注于深耕不同场景和用户,尤其是在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整个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氛围。不论是用户进行产品选择和落地路径的考量,还是厂商选择产品路径、产品定位和规划,都需要深入思考产品的定位、能力以及需求场景,这代表着低代码市场已进入一个深水区的发展阶段。
从王老师的分享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几个关键点。首先,低代码市场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次,用户对低代码技术的认知比前几年更深入,许多人愿意使用低代码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专业开发者在低代码用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些特性与葡萄城在低代码实践中的经验非常类似。葡萄城也一直为低代码用户提供服务,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发者参与到低代码应用的建设中来,项目也变得更复杂。
好的,我们(IDC)今年也做了一个关于低代码产品的技术能力评估。在做这个评估的时候,我们(IDC)也跟非常多的用户,包括厂商去做了调研,确定了以下几个评估的标准:
1)第一点是可视化开发能力。可视化开发是低代码概念的基础之一,作为代码开发平台,需要支持应用的全维度和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开发。不论是前端页面设计还是后端数据结构设计,都应以可视化方式展示给用户。同时,需提供足够的预置组件和模板,以支持用户快速开发应用,这是最基本的能力。
2)第二个要素是集成能力,主要涵盖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随着低代码平台日益成为构建关键业务应用的首选,用户期望的已不再局限于简单任务处理,如报送和打卡,而是要求这些应用能无缝融入企业现有的软件系统生态中。因此,集成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它确保了无论是通过传统编码还是低代码方式开发的应用,都能与企业现有软件实现紧密协作。
3)第三方面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用户不希望低代码平台成为封闭的系统。如前所述,低代码平台需要与企业现有的应用和业务体系深度合作。这意味着低代码开发平台必须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智慧管理平台登录入口,无论是针对多样化软硬件的交付形式、云平台终端的支持,还是整体的开放性。低代码平台需要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开发环境需求、用户使用需求以及协同需求。AG旗舰厅在线
a. 产品本身的易用性:产品是否易于上手、简单易用,这是专业开发者和非专业开发者都关注的重点。一个产品应该提供简单易上手的体验。
b. 学习成本,特别是针对复杂功能的学习成本。无论是自定义功能还是需要高代码能力,学习成本不应给用户带来额外压力。有些厂商倾向于使用自己设计的 DSL 来简化自定义能力,但这可能会增加用户学习新东西的复杂度。
c. 文档资料、人员支持和社区支持:除了考虑产品本身的易用性外,厂商还需要考虑用户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快速获取支持和文档资料。易用性不仅在于产品简单易用,还在于用户能否快速找到所需知识。这种易于获取的支持是确保产品整体应用性和用户体验的关键。
5)第五点要素是测试、部署和运维管理。这是一个进阶的需求,因为在开发简单应用或面向较少业务员群体时,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可能不那么高。然而,低代码开发平台逐步应用于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并且这些应用通常是基于低代码平台运行,那就需要保障基于低代码平台所开发的应用在部署、管理和运维应用时的体验与传统编码开发的应用相同。在这一背景下,权限管理、版本管理、测试、运维等方面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这些能力也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尤其是在选择低代码平台构建关键应用时。
6)第六点是安全性和高可用性。这个要求与测试、部署和权限管理等要求类似,也是一种间接的进阶需求。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可能认为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不需要过多关注安全性和高可用性,但如今通过低代码平台开发重要且关键的应用,或者是被大量业务人员使用的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低代码平台的安全机制、高可用性机制,以及所开发应用的安全、高可用和保障机制能否满足相关的安全合规要求。这些因素实际上是我们在选择平台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
7)最后一点是生态能力,生态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管有时候大家认为生态能力与产品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但从整个调研过程以及实地用户案例访谈中,我们(IDC)发现生态能力实际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有几个关键点尤为显著:
a. 开发者生态:厂商的开发者群体规模以及活跃的社区对于使用低代码平台并进行应用开发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开发者生态意味着更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低代码人才,或培养低代码开发者,从而更好地利用平台。
b. 用户间沟通交流:良好的生态能力有助于增强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许多用户共同使用平台进行应用开发时,活跃的社区和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交流机会。
c. ISV (独立软件开发商) 和应用厂商的生态:对于选择低代码平台进行开发垂直或小众应用的用户来说,拥有丰富的 ISV 和应用厂商生态尤为重要。人生就是博尊龙ag旗舰厅这种生态能力可以帮助用户更轻松地获取模板、应用和支持。
d. 交付、服务及咨询规划生态:对于充分利用低代码平台的用户来说,交付、服务和合作伙伴的支持能力至关重要。低代码平台并非一次性的软件采购,而是需要长期使用和维护的开发平台。因此,具备良好的交付、服务和咨询规划形态的厂商能够帮助公司充分释放开发生产力,实现长期有效使用。
了解软硬件平台是什么,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分享。那在王老师刚才提到的几个维度中葡萄城在可视化开发、集成能力、开放性和兼容性以及生态生理维度都获得了5星评价。而这几项能力对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能力是提升开发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集成能力对于打破企业既有数据孤岛来说非常有价值,也是非常实用的一款“利器”;良好的开放性和集成性,不但能够确保应用能力的延展,也能够很好的避免新数据孤岛的形成。正如王老师刚才所说,生态虽然不是产品的能力,但是对于平台型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葡萄城也深知用户生态的重要。除了对产品有高的要求之外,葡萄城对于用户生态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我们拥有超过百万的开发者技术社区,每年会举办100+线上、线下的活动,通过公开课、低代码沙龙、伙伴大会等多种形式与开发者一起探索低代码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最佳实践。
还有一个话题想和王老师请教一下,关于AIGC与低代码的关系,近年来确实备受关注,许多人将AIGC与低代码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AIGC将颠覆低代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AIGC 当前的状态如何?您如何看待AIGC目前的发展状况?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线 年底 ChatGPT 爆发开始,大家最初尝试时发现 ChatGPT 似乎能够编写代码,效果还不错。于是人们开始思考,这种技术是否有可能颠覆软件开发?因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许多厂商都在探索这个问题,许多人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然而,到了今年这个时间点,我们(IDC)认为大家的观点逐渐变得理性起来。我从现状、用户认知、成本和应用场景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AIGC 对低代码的影响。
首先聊一聊现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看到 AIGC 和低代码的结合场景正在逐渐落地,并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的生产力提升。在这些场景中,有几个比较常见的应用方式:
(1)一些低代码产品中可能会有一些高代码或自定义需求,在这些场景下,通过 AIGC 辅助编码是一个常见的落地点。
尽管这些共性场景在各产品中普遍存在,例如辅助编码和问答助手等功能,效果可能还不错,但似乎与低代码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与低代码关系密切的点在于用户对通过自然语言方式进行应用搭建的愿景,然而目前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从现状来看,大多数厂商的能力虽然已经落地,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期望,也没有实质性地提升用户的软件开发生产力。
接下来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到底是什么阻碍了AIGC 能力的落地?首先,用户的认知存在偏差,有些厂商虽然集成了AIGC能力,但用户并不清楚实际的用途,导致采购后未能有效利用,变成了鸡肋。其次,用户对AIGC能力的边界认知不清,有很好的愿景但现实无法达到,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造成预期落差,可能阻碍未来采用AIGC的能力。此外,准确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大模型对于特定任务上下文的理解不准确,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误差。低代码任务本身复杂,加上专用术语理解不到位,会造成生成结果准确性不高,用户需花费额外时间调整,效率提升不显著,甚至可能导致效率下降的情况。
第三点是成本的问题,在低代码平台部署中,成本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私有化场景下部署时,对央国企和制造业用户等行业来说,更倾向于选择私有化部署。在私有化部署的场景下,部署生成式AI和低代码平台需要考虑部署支持所需的大型模型、算力、模型调优以及其他知识服务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在几十万左右。相比之下,部署整个低代码平台可能只需要相同或更少的费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这种成本并不成比例。因此,如果仅仅是出于探索或试点目的,一次性投入可能过于昂贵。除非是集团公司将生成式AI作为一种战略,否则不建议一次性投入如此巨额资金。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是场景问题。在应用场景方面,存在着一些挑战。通用场景如对话助手、代码生成辅助、国际化翻译等已经被广泛使用,但这些场景对于我们的开发能力提升帮助有限。另一方面,在垂直行业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但需要时间积累行业经验和高质量数据,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场景落地,以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综上所述,从以上四个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承认AI机器和大型模型的潜力,它们确实有望提升人力开发和生产力。然而,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时间来演进和探索。
1)成本评估与效益分析:首要是对投资进行理性评估,不要盲目投入,需要清晰梳理建设大型模型能力的动机,以及将其整合到低代码平台中的价值。如果只是在探索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大模型厂商提供的能力,但要追求实际业务效益,就需要充分评估投资成本与预期目标,避免盲目跟风。
2)优先考虑现有供应商所提供的AI能力:对于探索性的场景,可以考虑使用供应商提供的能力。低代码平台通常能便捷集成AI能力,有助于进行智能化应用改造,并更好地与现有生态系统或应用体系进行集成。但在进行低代码平台选型的时候,不建议将AI能力作为关键要素。
3)需业务场景的积累:除了关注AIGC自身的能力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其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积累。虽然目前 AIGC 技术在低代码平台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通用场景中,但对于特定行业或业务场景的应用仍需积累。厂商需要同时具备强大的大模型能力和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深厚积累,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低代码+AIGC解决方案。
了解,AIGC 确实是备受瞩目的技术,也是技术进步的一种体现。许多企业正不断尝试通过 AIGC 为低代码平台或其他工具平台(如BI平台)注入新活力。正如王老师刚才提到的,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可用性、成本及场景化等方面来看,目前 AIGC 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实际解决企业关键问题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优先专注于厂商提供的关键能力,如集成能力、扩展能力、兼容性等,以解决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未来,随着 AIGC 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集成等方式将 AIGC 的能力与低代码能力相结合,创造更大的价值。
自低代码概念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间,用户生态和服务的应用场景一直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厂商自身的能力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公司从最初的不接受到逐渐尝试,再到将低代码技术应用于各种业务场,最终将其作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平台。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产品的迭代和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低代码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建设中,帮助提升开发效率,推动业务创新。
相关推荐